当前位置: 首页 > 法学园地 > 业外作品
教鞭文化
作者:李芸  发布时间:2012-04-19 08:29:19 打印 字号: | |
  教鞭,故名思议,就是指老师鞭策管教学生时的工具。它一般是由一根不粗不细的木棍或一根不宽不窄的竹板来充当,过去的老先生则叫它戒尺。不过除了鞭策管教学生外,老师还可以用它来强调重点等。它是一种文化,我把它称为“教鞭文化”,只是它几乎是一种快要消失的文化了,但它却永远刻在了我的心中。因为在我心里,它代表着老师对学生的一种负责,更是教师精神的象征。

在记忆深处,小学时,讲桌上总会有一个固定摆放教鞭的地方。每次学生收拾讲桌时,总会把它摆在最合适的地方,因为在学生的眼中,教鞭既可怕又神圣。从踏进学校的那天起,就曾被老师用教鞭打过许多次,不过真正留在我记忆深处的仅有两次。

  第一次是上小学三年级时。那时的我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,虽是个女孩,却并不比男孩乖多少,整天不爱学习,就想着怎么样玩。那时和我同龄的有一大群孩子,男孩女孩都有,每天下午一放学,我们就像是刚从鸟笼中放出来的小鸟般雀跃,不玩到天黑势不归家。我们会集中到一个名为“杏树坡”的地方,那是一个有着许多棵杏树的地方,那是我们那群孩子的天堂。那时的我们就像《童年》中唱的: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该做的作业都还没有做。那天下午我依旧和伙伴们去那儿积聚玩耍,我们玩的游戏是惊险又刺激的“滑土坡”,玩的很是尽兴,以至于把写作业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。那时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个特凶的女老师,她教我们语文。她在前提天放学时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考新课文里的生字。有时人怕什么就来什么,第二天,我果然就被叫上了黑板写生字,结果是很多生字我不会写。最后的结果是我站在讲台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,被她拿那根教鞭狠狠的打了十下,当时我哭了。下课后,站在讲台上边哭边摔教鞭,因为害怕老师,所以只能拿它出气。当时的我在哭,时隔十几年后想起来我仍然有想哭的冲动;当时哭,是因为疼;现在哭则是因为感动。

  第二次挨打是小学五年级。这次还是被班主任打的,不过这次他教的是我们的数学。记得那时,每个班级每半年都要买一套试卷来进行平时的测验,用的最多的卷子还像叫《AB卷测评》。我们班是每上完一个单元都要测验一次。每次测验前,老师都会根据同学的能力来设定分数(如果考不到那个分数,就要挨打)。那时我数学学得还不错,来师给我规定的分数是85分。我也不知道当时我是因为粗心还是知识没学扎实,总之分数出来后我考了82分。我被叫到了老师办公室,他狠狠抽了我15板子。在我记忆中那时的教鞭是一根竹板,不薄不厚,经过岁月的磨练,它变得无比光滑,落在手上真的很疼,被打完后我手掌都肿了。从那次被打之后,我就一直对老师怀恨在心,一直和他作对,直到我小学毕业。当时的我在恨老师,时隔十几年后想起来我却是满怀感激之情。因为现在终于明白那是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对学生的鞭策,更是一种“恨铁不成钢”的情怀。

可能我至今念念不忘教鞭,就是因为这两次被打的经历吧,当时的疼痛至今都还记得。只是我却再也恨不起当时的教鞭和那些用教鞭打我的老师了,可能是我离开他们太久了,也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以及自己的慢慢长大,终于体会到了他们那伟大的灵魂。我现在是如此的感谢他们,以及那些记忆深处形态、材质各异的教鞭,因为对于小时候太过调皮的我们来说,教鞭的确是管束我们最好的工具,它在我心中变得越发神圣了。自从上了高中,我就再也没有见过教鞭,而当我高考完再回到我小学母校时,讲台上早已没有了教鞭,因为现在规定不能“体罚”学生,而且教学用的也是多媒体,已经不需要用教鞭来强调重点了,鼠标一点一切问题都解决了,而教鞭也就成为了一种永远消失的文化。我心里忽然觉得失落起来,我在想那根教鞭现在身在何处,或许它早已化为灰烬和尘埃一起消失了吧!感谢它陪伴着我走过了我最淘气、最美丽的童年时期。

  伴随着教鞭文化我消失,我曾经的小学老师也都慢慢变老。他们有的已经退休,有的转行,有的调走,总之我已经失去了他们的消息,可是我会永远记得他们。感谢他们曾经那样的对我负责任;感谢他们教导我,不仅教我知识,也在教我做人;感谢他们让我知道什么叫做不求回报,默默无闻的付出。他们的一生都是在忙碌中度过的,可是他们从来没有抱怨过,总是那么兢兢业业。也许最值得他们欣慰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人才,为国家培养接班人。所以我会永远的感谢那些我生命中的恩师。

  也许我怀念的不仅仅是一根教鞭,而是怀念那个一去不复返的最美好、最单纯的童年时代,以及那些有强烈责任心的伟大的恩师们。当一切的人和事都成为过去,我们拥有的只有那些抹不去的记忆,而那些记忆已经足够温暖我们的心,让我们对那些正在老去的良苦用心的教师用怀一颗感恩之心。
责任编辑:毛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