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法学园地 > 业外作品
我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认识
作者:刘振华  发布时间:2013-04-23 15:50:42 打印 字号: | |
  一、概述

 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空前繁荣,其原因大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。

首先,自东汉后期形成的门阀土族制度,自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门阀制度,挑选人才主要看其门第出身,曹魏时期的“九品中正制”更加使之在政治上得以确定,从而形成了一些豪门望族,在战乱中他们聚族以自保,举宗以避难,自成一个社会,广大失去土地的流民为了生存环境,不得不依附于门阀世族,这样世族庄园经济获得了大规模的发展,从而为世家大族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,使其有大量的时间用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造。此外,门阀世族发展了自东汉末年的人物品评,并且由政治性的品藻演变成对品貌、风度、气质的欣赏,这些品评超越政治实用,带有审美评价的特点,不仅促进了审美意识的觉醒,而且给文学理论引入了很多重要的范畴概念,如“风骨”、“神韵”等。

  其次,儒家独尊地位的丧失与玄学的发展。东汉末年,随着社会显示的变化发展,儒家正统思想的独尊地位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,经学出现危机,士人开始关注对人生意义的探求,对宇宙本体的追问,从而形成了以老庄思想为骨架,调和儒家的玄学,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。玄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,关注宇宙与人生的本体性问题,而不关注现实生活。这一特性锻炼了士人的抽象思维能力,培养了士人逍遥放达、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,更多的从超出现实的角度思考问题,从而促进了审美意识的觉醒。另外,玄学关注的问题,如“言意之辩”等本身就是文论问题,很多重要的文论问题和概念范畴都源于玄学。

  最后,这一时期文学创造的空前繁荣。这一时期各种文体如诗、赋、敬文、小说都得到发展,而且抒情大大增加,文辞华丽,大批才华横溢的作家横空出世,或雄健、或悠远、或华美、或恬淡,充分运用自己的艺术才华,创造出大量个性色彩突出的作品。文学创作的繁荣呼唤理论批评的指导,它为文学理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,有待于做出理论批评的概括、抽象、判断与总结。在解决在文学创造中出现的新问题、新情况中,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。

 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杰出的文论家和文论专著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在描述这一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是指出;“文章莫胜于两汉。浑浑灏灏,文成法立,无格律之可拘。至建安、黄初,题材渐备,故论文之说出焉,《典论》其首也。复勒为一书传于今者,则断至刘勰、钟嵘。勰究之文体之源流,而评其工挫,嵘第次作者之甲乙,而溯厥师承,为例各殊。”揭开一代文学批评序幕的是曹丕《典论•论文》,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主题论文,其中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,虽不免有些粗略,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。

 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《典论•论文》对文学价值的高度重视,提出“盖文章,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。年寿有时不尽,荣乐止乎其身,二者父至之常期,未若文章之无穷。”《左传》有“三不朽”之说,其一为“立言”,但主要指表现于言辞中的德教、政教而言,与文学并无多少关系。曹丕所说“文章”,则包括诗、赋在内。曹丕把文学提高到与传统经典相等的地位,激励士人“寄身于翰墨,见意于篇籍”,从而“成一家言”,建“千载之功”,这对文学的兴盛,当然是有积极意义的。

  曹丕还在对“建安七子”的评论中提出了“文以气为主,气之清浊有体,不可力强而致”的创见,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创造个性,文中提到“徐干时有齐气”,刘桢“有逸气”,“孔融体气高妙”。作品的风格差异是因为作家的气质不同,并且极力提倡刚健清新,遒劲有力的风格,显示着当时对文学风格的自觉追求。文中提出“夫之本同而末异,盖秦汉宜雅,书论宜理,?沫向实,诗赋欲丽”之说,指出诗赋的特点是“丽”,既反映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,也预示了此后文学的大趋势。这几方面的内容,即作家评论、作家的气质与作品风格的关系、文体的区分,都是以后文学批评中重要的课题。最后曹丕还对“文人相轻”的恶习提出了批评,主张在文学批评中采取正确客观的态度,“盖君子审己以度人,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”,这也很有意义的。

  除《典论•论文》之外,陆机的《文赋》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一篇文章。它的中心内容,是以作家自己的甘谷结合对他人之作的体会,描述文学创作的过程,尤其是创作中的心理现象,以及创作中的利害得失。其中如构思活动、灵感现象等,都是微妙而不容易把握的重大问题,作者都作了称得上深入细致的描述,表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已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级。

  二、刘勰的《文心雕龙》

  刘勰(约465-约532)字彦和,东莞落人,世局京口,南朝齐、梁时期文学理论家。少时家贫,曾依随沙门僧十余年,饱览经史百家之书和历代文学作品,“深得文理”。《梁书•刘勰传》说他“早孤,笃志好学,家贫不婚娶”,梁初出仕,做过南康王萧绩的记室,又任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,为萧统所赏爱。后出家,法名慧地。刘勰三十岁后开始写作《文心雕龙》,大约经过了五六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著作。

  刘勰创作《文心雕龙》的目的,在《序志》中说得很清楚。他对当时的盲目追求浮华新奇的文坛风气不满,认为“文章之用,实经典之枝条,五礼资之以成文,六典因之以致用。君臣所以炳焕,军国所以昭明,详其本源,莫非经典。”文章应该有益于教化,而当时的文坛却是“去圣久远,文体解散,辞人爱奇,言贵浮诡,饰羽尚画,文纷???,离本弥甚,将遂讹滥。”《序志》中他还说,他在三十多岁时,“梦执丹漆之礼器,随仲尼而南行,旦而寤,乃怡然而喜。”表明刘勰是怀着扭转时弊,代圣人“树德建言”的崇高志向写作《文心雕龙》的。

  全书十卷五十篇,分为四个部分。《原道》、《征圣》、《宗经》、《正纬》、《辩骚》五篇为第一部分,是“文之枢纽”,为全书的总纲。从《明史》到《书记》二十篇,为第二部分,详细分述各种文体的源流、特点和创作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。从《神思》到《总术》为第三部分,通论文章写作中的各种问题。与第二部分以文体为单位不同,第三部分则打破文体之风,讨论作家进行创作时所面对的一些共同性的东西,如经纬交织。《时序》、《物色》、《才略》、《知音》、《程器》五篇为第四部分。各篇相互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,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。最后《序志》一篇是全书的总序,说明写作缘起与宗旨。整部书首尾一贯,各部分之间又相互照应。正向他《附会篇》说的:“众理虽繁,而无倒置之乖;群言虽多,而无棼丝之乱。”其体大思精,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。

  三、钟嵘《诗品》

  钟嵘(约468—518)字仲伟,颍川长社人。初任于齐,梁时官至西中郎将晋安王萧纲记室。钟嵘在仕途上并不得意,诗歌创作也没有什么突出成就,但在诗歌理论研究上,却成就巨大。他用毕生的精力写就了一部贯穿古今的《诗品》,开创了我国诗歌评论的先河,大为后世所推崇。

  《诗品》共三卷,可分为两部分:《诗品序》和正文。前者是对诗歌发展流变的一些总的看法,后者是运用这些原则具体品评诗人及其诗作。《书品》共评论了一百二十二位诗人,分析了每一位诗人的思想艺术特征及其历史渊源,按照他们成就的高低,分为上、中、下三品。东汉末年出现人物品评,至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,以品第论人,东晋南朝时期更是蔚然成风,这种风气更推广艺术领域,谢赫有《古画品录》、庾肩吾有《书品》,还有《棋品》等一类著作,《诗品》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。他自己在《诗品序》中就说:“昔九品论人,《七略》裁士,校以宾实,诚多未值。”

  钟嵘正是借用这种品评方法,来发表他对于诗歌创作的看法。这些看法对前代理论家的观点多有继承,有很大创新发展,不乏真知灼见。

  钟嵘一方面运用前人“文以气为主”的观点,认为诗歌是有感而发,抒情而作,另一方面对“气”与“物”的关系,作了独到的解释:“气之动物,物之感人。”“气”固然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,也是客观自然形态和现实生活而引发的。

  钟嵘十分重视“风力”与“景气”。例如称赞曹植诗“骨气奇高”,说刘桢诗“真骨凌霜,高风跨俗”,评价陶渊明诗“协左思之风力”,极力倡导建安文学刚健清新的文风,对齐梁时期柔弱的诗风多有批评。钟嵘还特别重视诗歌的文采词藻,认为好的诗应该“润之以丹采”,能“烛照三才,晖丽万有”,所以在分品中特别看重这一点,陆机被列为上品,就是因为他的诗作“才高词赡,举体华美”,在评价列为上品的潘岳的诗时说:“翩翩然如翔禽之有羽毛,衣服之有绡?”。钟嵘还注意从诗歌的艺术构思方面去着眼,认为诗歌应该构思巧妙,不落俗套,他推崇曹植诗“奇高”,刘桢诗“爱奇”、“动多振绝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《诗品》在评论诗人时还喜欢讲述其源流,出自何家。如说李陵“其源出於《楚辞》”,说曹丕“其源出于李陵,颇有仲宣之体”,说阮籍“其源出於《小雅》”,说谢灵运“其源出於陈思,杂有景阳之体”等,大致不出于《诗经》、《楚辞》,应当说这样的认识是很有见地的。但一定要用简明的语言指出每个诗人的渊源,又全部总系于《国风》等少数经典之下,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,其间难免有牵强附会甚至不可理解之处。

  《诗品》前边年来影响深远,特别是宋以后,更得到了普遍的重视。清代《四库全书》有这样的评价:“秒达文理,可与文心雕龙并称”。的确,除《文心雕龙》之外,尚少有诗评著作能达到《诗品》水平。后代各种诗话、词话大多是受到它的启发而作,无人能出其右。
责任编辑:毛毛